文堂中文 > 李辰 > 第785章服部昭容

张仲坚倒是没想到李辰还有这样的同情心,意外的看了他一眼,“说得也是,这么可怜的小姑娘,你还让她去宫里勾引太子,皇上一旦知道必然震怒,儿子舍不得杀,但她多半没好下场,你真忍心让她这么送死?”

李辰摇头道:“就算事情发生了,李世民再生气也不会杀她的,否则以什么罪名呢?秽乱宫廷?勾引储君?都不会,李世民极为重视面子,就算发现了最多就是从此不再理睬服部玉子,将她打入冷宫罢了。”

一个女人,年纪轻轻就要一辈子被锁在后宫,本身就很无奈了,要是再被打入冷宫,这辈子不说白活,也没什么意义了。

张仲坚叹了口气,也不再多说什么。

二人回到长安已经是次日亥时,趁着夜色翻上了城墙,悄无声息的回到了客栈。

三天之后,倭国使团进入长安,被安排住进了鸿胪客栈,李世民第二天便在皇宫接见了一干人等。

这次倭国使团的负责人叫犬上御田锹,此人开皇年间到过洛阳,不过那时候是隋朝。

李世民对倭国表面上倒是没什么轻视,甚至为了表现自己的重视,直接封服部玉子为昭容。

唐朝关于后宫的等级制度,参照的是隋朝旧制,皇后之下设四夫人:贵妃、淑妃、德妃、贤妃,品级相当于正一品。夫人之下有九嫔:昭仪、昭容、昭媛、修仪、修容、修媛、充仪、充容、充媛,此乃正二品。除此之外,下面还有什么婕妤、美人、才人、宝林、御女什么的。

一般情况下,四夫人的位置轻易不能得到,得看入宫之后的表现,即便是朝中一品大员的女儿进宫之后,一开始最多也就只有个嫔妃的位分。武士彟官拜荆州大都督,算是从二品,他女儿武则天进宫之后不过是正五品的才人。李世民能够给服部玉子一个昭仪的名头,已经很不错了。

倭国使团这次来到大唐,最主要的目的当然是想要学习一下大唐的东西,李世民也很大方,有心弘扬大唐文化,使团要去哪里,除了一些特殊机构需要跟鸿胪寺报备申请之外,长安其它地方都可以逛。

服部玉子受封之后,自然是留在了皇宫中,李世民特赐了景宁宫给她居住。

这天,后宫嫔妃带着一众妃嫔来到皇后的立政殿晨醒过后,长孙皇后单独留下了服部玉子,问她在宫中住了几天可还习惯,有没有什么需要?

服部玉子听多了汉人皇帝后宫中的勾心斗角,但看眼前这位皇后面容慈和,说话也温声细语的,倒与传说中的不太一样。

表示宫里一切都好,有什么需要尚宫局的人也会妥帖安排之后,长孙皇后拉着她问了一些关于倭国的风土人情。

长孙皇后出身名门,她父亲长孙晟在北周时期就是奉车都尉,隋朝建立后,历任仪同三司、左领军将军等,在普通人看来,妥妥的阀门权贵了,出生在这样的家庭,免不了的就是大家闺秀那一套,整天被关在家里,后来嫁给李世民,成了皇后,困于这深深宫墙之内,对于大唐国土内某些地方的一些风土人情都不甚了解,更别提远离大唐的倭国了,因此比较好奇。

服部玉子给她讲了一些倭国的文化以及趣事,长孙皇后正听得津津有味,宫人进来说太子请见。

服部玉子听到太子来了,心中涌起一抹异样,李辰让她办的事情她当然记得,住进宫来这些天,也时常思索应该怎么进行下去。

可太子住在东宫,她在景宁宫,虽然同属皇城,但太子除了来给皇后请安之外,基本就不会出现在后宫,而她碍于身份,也不可能去东宫,这就导致根本没有接近太子的机会。

从进宫到现在好些天了,她甚至连太子长什么样子都还不知道。

所以唯一的办法,就是守在皇后这里,万一遇到天子过来,或许还有一丝机会。

皇天不负有心人,总算等到了太子。

正当她忐忑之时,一个身材颀长,面容俊朗的男子走了进来,到皇后身前停下叩拜道:“儿臣给母后请安。”

皇后笑着点点头,“快起来吧,看你好些天都没过来了,是你父皇给你安排了什么差事吗?”

李承乾站起身来,见到坐在对面的服部玉子愣了一下,随后不动声色的坐到一旁,“这段时间父皇一直让儿臣帮忙协理国事,所以抽不开身,还望母后勿怪。”

“这是好事。”皇后宠溺的看着他,“你都能帮你父皇分忧了,我高兴还来不及,怎么会责怪?”

话虽这样说,但二人心里都清楚,李世民在这个时间让李承乾协理国事,并不是因为忙不过来,而是想要以此来向朝臣和百姓证明,自己并没有因为之前传出的那些流言蜚语,而对太子有任何不满。

他依旧还是大唐的太子。

“原来这位就是太子殿下啊。”旁边的服部玉子忽然含笑开口道:“早听说当朝太子有当年皇上天策上将的威仪,今日一见,所言不虚。”

李承乾奇怪的看了服部玉子一眼,又转头看看皇后,皇后解释道:“这位就是倭国来的服部昭容,因为是不是汉人,这两天一直在向本宫请教各种汉人的礼仪和生活习惯什么的。”她说着又掩嘴笑了起来,“我总觉得这个姓氏怪怪的。”

转头看向服部玉子,“要本宫说,改天还是让皇上赐你一个汉人的名字,否则在后宫的姐妹中,总显得你不太合群。”

服部玉子倒是很高兴,“真的吗,我在来中土之前,一直想要个汉人的名字,就是担心取出来不好听闹笑话,这才迟疑不定,若是能让皇上亲自赐名,想必一定是好的了。”

李承乾听到这话,不过多看了她两眼,从服部玉子的谈吐来看,显然对汉文化有些研究的,既是如此,取个名字又能有多费劲儿?